一座嘉應觀,半部治黃史。位於武陟縣東南10多公里處黃河岸邊的嘉應觀,為黃河流域現存規模最大的河神廟,其中軸線佈局類似故宮,因此有“大清王朝黃委會,黃河岸邊小故宮”之稱。
  公元1723年,剛剛登基的雍正皇帝從國庫里拿出288萬兩白銀(史載:雍正元年,國庫僅存白銀800萬兩),派御匠,調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陝西、安徽5省民工,仿故宮樣式,建造集宮、廟、衙署三位一體的皇家道觀——嘉應觀,並封其“四瀆稱宗”。嘉應觀占地140畝,現存古建築249間。遠遠望去,樓閣殿宇櫛比鱗次,紅牆碧瓦交相輝映。觀內古樹參天,迴廊通幽。整體分南北兩個大院,北院由三個院落組成:中間為行宮殿,南北依次為山門、御馬亭、鐘鼓樓、御碑亭、東西更衣殿、東西龍王殿、大王殿、恭儀亭、禹王閣、風神殿、雨神殿等;東院為河道衙署,是清代治理黃河的指揮中心;西院為道台衙署,是地方管理河務的機構。整個建築群體富麗豪華,巧奪天工,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,是黃河流域現存規模最大、規格最高、保存最為完整,科學、歷史、藝術價值最高的黃河河神廟。
  嘉應觀東跨院的河道衙署,系清代治理黃河的最高行政機構,相當於現在的“黃委會”;西道院道台衙署,是清代治理黃河的地方行政機構,掌管懷慶、彰德、衛輝三地河務,相當於現在的“河務局”。嘉應觀建成後,這裡儼然成了大清王朝的治黃中心。讓治黃大臣坐在黃河最危險的地段辦公,和龍王爺同生共死,恐怕也只有雍正這樣的鐵腕皇帝才做得出來。也正因如此,嘉應觀建成近300年,黃河再沒有在武陟決過口。
  嘉應觀建成之初,常駐此地的是雍正最欣賞的治河大臣嵇曾筠。關於嵇曾筠,清史上有這樣的記載:三藩之亂,嵇曾筠的父親被尚可喜殺了。嵇曾筠母親帶著孤兒四處流浪。嵇曾筠考中進士,舉朝皆驚。接任河道總督後,嵇曾筠主持修建黃河北岸大堤,從王屋山一直修到渤海。雍正一月之內給嵇曾筠三次加官加薪,領兵部尚書銜加太子少保,仍負責河務。嵇曾筠要進京謝恩,雍正說免了。嵇曾筠急了,只好說實話:總得讓我看望看望老母親吧!雍正說你的母親就是朕的母親,有天子做義子你還不放心嗎?夏天,雍正說天熱了,朕把自己的扇子給你老母親送去了。秋天,雍正告訴嵇曾筠,新疆的哈密瓜送來了,后妃們還沒嘗,朕就給你老母親送去了。嵇曾筠感念雍正皇帝恩典,任上始終鞠躬盡瘁,功勛卓著。在嵇曾筠治下,“豫省大堤長虹綿亘,屹若金湯”。  (原標題:大清王朝黃委會 黃河岸邊小故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s47lsxe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