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昆明10月24日電 (楊華偉)彞族醫葯(彞族水膏療法)、納西族東巴畫、烏銅走銀製作技藝……24日,正在昆明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上,包括傳統醫葯、傳統美術、傳統手工技藝在內的3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雲南省中醫學院集中展示。讓學生直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,並與國家級、省級“非遺”傳承人近距離交流,探索保護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途徑。
  在當天的展示中,彞醫學法,納西族醫葯診療法、撥雲錠傳統配方及製作技藝頗受學生的青睞,每個展示台前都擠滿了前來咨詢“學藝”的學生。今年62歲的彞族醫葯代表性傳承人餘惠祥告訴記者,古時候彞族主要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中,所以保持著就地取材的製藥技能。彞醫們常常跋山涉水,採集百草,曬乾碾成粉末裝到密封的瓶中。治病時,彞醫根據病情選用冰水、深井水、泉水、溫水等8種水中的一種,將藥粉調成糊狀,直接敷於患處,再用繃帶固定即可。“它的好處在於簡單方便、價格低廉,而且對風濕腫痛、跌打損傷、腹痛腹瀉等常見病效果很好。”聽了傳承人的講解,不少學生紛紛感嘆“太神奇了”。
  雲南省衛計委副主任、省中醫葯管理局局長鄭進稱,雲南素有“藥材之鄉”的美譽,少數民族眾多,經過長期的發展,各民族積累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,在民間蘊藏著豐富的民族藥文化知識。“特別是傣醫學、藏醫學、彞醫學等不僅有傳統醫葯理論體系,而且有文字記載,是發展民族醫葯的重要寶庫。”“非遺”進校園活動,加強了醫學生對傳統醫葯文化的瞭解和認識,有利於雲南民族醫葯學文化的傳承、保護與發展。
  雲南中醫學院校長李瑪琳表示,多年來,雲南中醫學院在培養民族醫葯人才的同時,還進行民族醫葯文獻的整理和研究,併成立了民族醫葯學院,開設傣醫學專業,還編寫了中國首部傣醫學教材等,為民族醫葯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。她希望醫學生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,努力提升專業水平,承擔起傳承民族醫葯文化的重任。
  雲南中醫學院建於1960年,是全國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醫葯本科院校。建校50多年來,學校已培養出各類型、各層次的中醫葯及民族醫葯專門人才4萬餘人。(完)  (原標題:“非遺”走進雲南高校 民族醫葯受青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s47lsxe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